Thursday, February 05, 2009

Baby吃「飯」大學問&0~6個月自理能力活動

米飯是中國人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主食之一,對小寶寶而言,奶類為食物中最主要的熱量來源,但隨著年齡漸長,奶類攝取比重會慢慢減少,米食與其他副食品的比重會越來越高,究竟該何時吃、怎麼吃?

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臨床營養組組長李青蓉表示,母乳寶寶約6個月大時即可開始添加副食品,配方奶寶寶約4~6個月大即可開始,最先接觸的副食品型態一定是水狀液體(如:稀釋的果汁或蔬菜汁,調成泥狀的麥粉、麥精、米精等),7~9個月大開始可以慢慢添加豆腐、豆漿、蛋黃、肉類,以搗碎的糊狀食物為主(如:肉汁、肉湯、肉鬆等),10個月大後可以為寶寶添加泥狀、較軟的小丁狀固體食物(如:質地細嫩的魚肉、肉泥等),建議家長們可依照寶寶的月齡,參考「嬰兒每天飲食建議表」,作為給予寶寶食用副食品的標準。

米食為主要熱量來源 

李青蓉營養師表示,嬰幼兒的主要熱量來源除了母乳或配方奶外,五穀根莖類(即麵包、麵條、地瓜、馬鈴薯、米飯等)也是提供熱量的主要來源,其中,「米食」甚受中國飲食文化的歡迎,加上比較不容易引發過敏,遂成為寶寶主要的副食品之一;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營養師李佩霓也指出,米、麥類屬於主食類,其營養成分主要為碳水化合物、水溶性維生素以及些許的蛋白質。以下即分別針對米麥粉、米麥精、稀飯與乾飯,詢問專家的意見,讓家長在給予寶寶米食的副食品時,可以不用再傷腦筋~

米麥粉/精,天然A尚好

李佩霓營養師表示,寶寶的腸胃道在4~6個月大以後,小腸澱粉酶、胰澱粉酶才逐漸趨於成熟,因此4~6個月大的寶寶可開始接觸米粉、麥粉,而有些人認為米粉又比麥粉好,是因為米粉不含麩質,不易造成寶寶腸胃道過敏(麩質主要存在於麥類,如:小麥、黑麥、燕麥等)。因此假若有以下情形:寶寶會對麩質過敏、夫妻雙方有一人為過敏體質或是對麩質過敏,則應選擇不含麩質的米粉或是自製米湯、米糊;此外,市面上有些嬰兒米麥精,透過水解技術,將麩質分子變小,比較不易引起寶寶過敏,這也是另外一種選擇。

李佩霓營養師指出,市面上販售的米精,經過消化水解的技術,使得分子較小,標榜好吸收、好消化的特色,通常還另外添加一些營養物質(如:維生素)或是口味變化,她表示:「寶寶一開始接觸的食物越單純越好,建議家長們可以讓寶寶先食用原味的米、麥粉,等6個月大以後再讓寶寶嚐試米精。」李青蓉營養師也認為,對於幼小兒童而言,均衡攝取各種天然、沒有過多添加物的食物,就是最好的營養攝取方式。

少量增加為原則

在嚐試份量上,李佩霓營養師建議以「少量」為原則,3~4天食用的量不要變動太多,看寶寶的適應情況而定,再慢慢一匙一匙增加;在食用方式上,以包裝上說明的食用方法為標準,一般是泡熱水或配方奶調成稀糊狀,有些則是已經調好可以直接食用;而在選購上也要注意其營養標示,避開寶寶會過敏的成份。

資訊站》用米、麥粉變出3道美味料理

「米粉、麥粉除了泡牛奶和熱水外,到底還能變出什麼花樣呢?」一心想為寶貝做出「喔咿系」副食品的媽咪們,一定為此傷透腦筋吧!小編特地邀請李佩霓營養師設計以下3道美味的米、麥粉料理,讓您的寶寶也能嚐試更多的變化口味。

◎鮪魚什錦米粉糊 (適合5~6個月大以上)

材料

無鹽鮪魚30克、花椰菜芽20克、胡蘿蔔末20克、米粉3湯匙、鮮魚高湯40ml。

做法

1.將綠花椰菜洗淨後,以滾水燙熟,以剪刀取其尖端菜芽,待用。

2.將胡蘿蔔洗淨後,去皮切成碎末,以電鍋蒸熟,待用。

3.將無鹽鮪魚以湯匙仔細壓碎,之後依序加入溫熱高湯及米粉,加以拌勻。

4.最後加入胡蘿蔔末及花椰菜芽,點綴其上即完成。

◎蛋黃米粉蒸(適合7~8個月大)

材料

蛋黃1個、米粉1~2湯匙。

做法

1.取蛋黃1個置於小碗中,加入30~40ml的溫水拌勻。

2.再將1~2湯匙的米粉倒入其中拌勻。

3.將蛋黃米粉蒸以隔水加熱方式,以文火加熱10~15分鐘即可完成。

◎水果麥粉糊(適合7~8個月大)

材料

香蕉30克、木瓜20克、麥粉2湯匙。

做法

1.將香蕉,木瓜洗淨後,切小丁備用(木瓜要去籽,取其較軟嫩部分)。

2.將2湯匙的麥粉置於小碗中,以20~30ml的溫水拌勻。

3.再將香蕉丁,木瓜丁均勻點綴於麥粉糊中,即完成。

配合咀嚼力,調整米&水比例

家長在給予孩子米類食物時,掌握「依據各月齡寶寶的咀嚼能力,來適時地調整食物軟硬度」的原則準沒錯!李佩霓營養師也引用由積木文化出版的《健康寶寶副食品全書》一書的內容,來詳細說明咀嚼能力與食物軟硬度的關係;此外,也有李青蓉營養師的補充建議,提供家長們參考。

5~6個月

【咀嚼能力】舌頭可前後移動,會將湯匙上的食物用嘴唇含入口,再用舌頭移到口腔深處,然後一口將食物吞入。

【食物型態】這時期給予寶寶的食物要呈水狀或泥狀,不能有硬塊;煮稀飯的米和水比例為1:10~1:7,可循序調整,慢慢減少水量,煮稀飯的米粒最好充分磨碎至糊狀再給寶寶進食。

【小提醒】有些家長會弄稀飯米湯(即篩選米粒只剩下米湯)給寶寶吃,李青蓉表示其營養價值甚低,只有可溶性膳食纖維;另外,李青蓉也建議稀飯還是等寶寶6~7個月大後再吃,此時體內才有澱粉酶可幫助消化。

7~8個月

【咀嚼能力】舌頭能前後、上下移動,會用舌頭和上顎壓夾食物,將食物壓碎。壓碎食物時,寶寶的嘴巴會向左右伸縮扭動。

【食物型態】以可以輕易壓碎或糊狀的食物為主,煮稀飯的米和水比例為1:5,米粒要磨到幾乎看不見的程度,讓稀飯呈現濃稠黏糊狀。

【小提醒】李青蓉營養師指出,熬煮稀飯跟用果汁機打爛,前者的糊化程度會比較好,將更有利於寶寶消化吸收。

9~11個月

【咀嚼能力】舌頭除了能夠前後、上下移動外,也開始可以左右移動,會將食物推到牙床上咀嚼,如果寶寶出現單側臉頰鼓起,嘴巴閉著往一邊歪斜,就表示他正在努力咀嚼。

【食物型態】此階段的寶寶已能夠咀嚼剁碎的食物,可開始嚐試小丁狀、小顆粒狀等較軟食物。這時期米和水比例約為1:4,可煮成較軟的稀飯,給予寶寶食用。

1歲~1歲3個月

【咀嚼能力】寶寶的舌頭、嘴唇或下顎已能自由活動,隨著牙齒的成長,已能用前牙咬斷食物,或用臼齒咬碎食物,咀嚼能力已慢慢同等於大人。

【食物型態】已具備磨碎和咬碎的能力,食物型態可進展到泥狀、小丁狀的固體食物。可開始吃乾飯,米和水比例約為1:3~1:1.2,比大人吃的再稍軟一些。

破解!家長2疑問

Q1:菜湯或醬油泡飯baby可以吃嗎?

A:李青蓉營養師和李佩霓營養師皆異口同聲表示:「不妥當!」一為鹽分、油分太重,徒增寶寶腸胃和腎臟的負擔;二是擔心會養成他嗜吃重口味的習慣。至於1歲以上的寶寶,媽咪若想要用湯底(如:鮮魚高湯,以不要加油的湯頭比較合適)泡成軟飯是可以的,但要注意若水分比例太少(米和水要為 1:1.2),可能會造成寶寶不易消化。

Q2:baby可吃五穀米或糙米嗎?

A:白米是一般最常吃的米類,其精緻程度最高,李佩霓營養師指出,五穀米和糙米相較於白米而言,前者的蛋白質、纖維質與維生素B群等較多,但不建議寶寶太早食用,因為其腸胃道尚未發展成熟,不易消化纖維質,此外,其口感也較粗糙,不好咀嚼,最好等孩子3~4歲後,其腸胃道和牙齒都發展得較為成熟後,再來食用五穀米或糙米。

小提醒:五穀米、糙米、薏仁米等要煮成稀飯或乾飯的話,浸泡的時間和需加入的水量要比白米更多唷!

0~6個月自理能力活動

0〜3個月

吸吮能力‧攸關身心發展

為了滿足人類基本生存需求,baby透過吸吮得到營養、得到安撫。吸吮,可說是baby最基本的反射,且在子宮內即具有的能力。吸吮能力佳,表示生存能力強,攝取足夠的營養不成問題,反之,則需要注意伴隨而來的相關問題!

(圖片/bobo小天才雜誌提供)

能力1-能吸吮奶嘴

對baby而言,吸吮能力是一項必備的技能,透過吸吮反射攝取維持生存所必須的養分。如果吸吮能力不佳,不僅營養攝取受到限制,加上原始口腔欲望無法滿足,導致情緒發展及行為發展造成不良影響,恐怕更令父母憂心!吸吮反射與搜尋、作嘔、咬合等原始口腔反射動作,會隨著baby漸趨成熟而發展出隨意控制的分化動作,影響日後吞嚥、咀嚼與說話的能力。

遊戲-我吸我吸我用力吸

準備工作:奶嘴或媽媽的乳房、安靜的環境

利用餵奶的時候即能觀察baby的吸吮能力,看他的雙唇是否能緊緊包覆奶嘴或乳房,順利吸食奶水。如果是用奶瓶,黃綺虹治療師建議,可事先試驗奶嘴的洞口大小是否適宜,洞太小,吸吮費力;洞太大,易溢流,每一分鐘滴20滴為宜;奶嘴材質可選擇軟一點、短一點的。當baby出現吸吮動作時,可把奶嘴或乳房輕輕拉出一點,可誘發他吸大力一點。

(圖片/bobo小天才雜誌提供)

提醒!

黃綺虹治療師說,餵食時,孩子的頭部擺位姿勢是否正確,也會影響吸與吞的動作。抱著baby可採較直立的姿式,讓頭在正中稍往前屈一點的位置,若有些孩子一直後仰,可採用吸管式奶瓶協助他以較直立的姿勢順利吸吮。

有些孩子的口腔肌肉過於緊繃,而拒絕吸吮,黃綺虹治療師建議,在餵食前,可先按摩孩子的雙頰,讓肌肉放鬆後才予以餵食。

雙唇無法閉合就無法吸吮進食,媽媽平常可用冰過的奶嘴誘發baby做出唇部閉合與吸的動作。奶嘴可說是緩和baby情緒的好工具,吸奶嘴有助強化口腔能力,並促進神經系統發展,黃綺虹治療師建議父母,不必因為擔心日後戒不掉奶嘴,而在此時完全不用。

有的孩子喝奶時,喝一喝就要休息一下,是否代表能力不佳,黃綺虹治療師解釋,吸吮是一種生理機制,的確有些孩子需要花時間練習,讓吸、吞嚥與呼吸的動作更加協調。

父母不必擔心此階段的baby因吸吮手指而養成不好的習慣,黃綺虹治療師指出,這不僅提供口腔刺激,也激起他探索自己的手與嘴的興趣,更具自我穩定情緒之效,還能建立身體覺知,為進入手指功能分化、手眼協調及手指餵食做準備。

想要引誘baby吃手,可在手上塗一些乳汁,讓他有味道可嘗。或是媽媽把baby的手放在媽媽的嘴上,並發出聲音(如AHH-AHH- AHH)以吸引他看與聽,然後再把baby的手放回自己的嘴上,當他出現聲音時,可一下遮嘴,一下不遮,誘使他玩這種遊戲,增加對手的興趣。

(圖片/bobo小天才雜誌提供)

4〜6個月

後天學習‧激發能力養成

年紀小小的baby,其實潛藏大大的能力!但父母如果過於保護,不給機會讓他嘗試,就無法適時發揮潛力。伸手幫忙扶住奶瓶,練習吞嚥能力,都是此階段的baby要學習的,用耐心陪著練習,很快就能看到baby展現好能力了!

能力1-會伸手幫忙拿奶瓶

別小看baby伸手拿奶瓶的動作意義,在生理上,這不僅表示他已具有「吸吮」與「雙手可碰在一起」的能力;心理上,則有助其培養注意力。當他會伸手幫忙拿奶瓶時,可說是正式踏出自我照顧的第一步。

遊戲-我們一起拿奶瓶

準備工作:奶瓶、安靜的環境

每當喝奶時,不要急著把奶瓶塞在baby的嘴中,先直立拿著奶瓶讓他看幾秒,邊跟他說「喝ㄋㄟㄋㄟ時間到了,這是你的奶瓶喔」,再慢慢將奶瓶移到臉邊讓他可以預測。只要baby有看的動作,即可開始餵食。剛開始,baby可能無法抓住奶瓶,但媽媽可幫他把手放在奶瓶上,為日後自己扶住奶瓶開始學習。奶瓶要有溫溫的感覺,baby才會喜歡把手放上去。黃綺虹治療師提醒,餵食時,不要讓baby的雙手被擋住,才能讓他以一手或雙手輕放在奶瓶上。另外,邊餵食,邊跟他說話,讓他感受愛與溫暖,而有安全感去做新的嘗試。

(圖片/bobo小天才雜誌提供)

能力2-能接受用湯匙餵食

相較於吸吮能力是天生的,吞嚥能力就必須靠學習而來。此能力的好壞,不僅影響營養攝取及口腔發育,也影響腸胃道消化功能和說話能力,因此,在baby達到「可以開始接受副食品」時(約4個月大起,仍必須視個別生理成熟度而定),就可開始練習用湯匙餵食。

遊戲-嘗不一樣的味道

準備工作:嬰兒專用餐具、果泥、安靜的環境

父母餵食時要與baby面對面,將盛著果泥的湯匙放在其視線內(可靠近唇邊),並發出如「mum mum」的音,以視覺、嗅覺與味覺引導他的注意後,父母再做出打開嘴巴含入食物的動作(表情可誇張一點),讓他模仿。餵食時將湯匙平放在舌上輕輕按下,再把湯匙拿出來,此時邊鼓勵baby做出合唇動作,好利用上唇把食物從湯匙上抿下來。黃綺虹治療師說,剛開始,baby可能會用舌頭推出湯匙或用吸的,父母要有耐心陪著練習。